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 B.汉武帝改革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王安石变法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
“(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
(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
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
世人对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统治者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 B.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
C.东方六国君主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改革”时制作了下表,观察下表,选择表述正确的一项( )
名称 |
身份 |
结果 |
备注 |
商鞅变法 |
左庶长 |
成功 |
遭车裂 |
孝文帝改革 |
皇帝 |
成功 |
|
王安石变法 |
参知政事 |
失败 |
遭罢官 |
A.商鞅和孝文帝结局不同,孝文帝流芳百世;商鞅遗臭万年
B.商鞅遭车裂说明改革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王安石官职太小,不足以左右局面
D.商鞅遭车裂、王安石遭罢官说明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
D.轻视教化,主张轻罪重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