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中这样描写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情况:“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总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申不害 | B.李悝 | C.商鞅 | D.吴起 |
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材料三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 魏书》
请回答:
(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这方面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何共同作用?
(3)以上改革都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你认为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三 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
C.平民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一些史书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是重大改革的历史见证和补充说明。回答下面试题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
A.连坐法 | B.奖励军功 | C.奖励耕织 | D.重农抑商 |
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 )
A.中庸和不偏不倚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 )
A.商鞅变法 | B.孝文帝改革 | C.王安石变法 | D.戊戌变法 |
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上面(1)——(4)人物无关的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 |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D.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
公元前5—3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尽管相距甚远,也没有什么联系,但历史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两地几乎同时都进行了影响深刻的改革。回答11—12题
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
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商鞅变法规定:耕织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A.奖励耕织 | B.轻徭薄赋 |
C.打击工商 | D.重农抑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