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6分)
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4)结合三段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富国强兵”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请辨析这些措施的作用有哪些?
(2)王安石变法中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其作用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
(3)近代戊戌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有何时代特点?结果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一一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我都使他们解放”。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回答 :
(1) 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实施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积极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的规定?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如何限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为什么个人的结局会是相反的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其变法要点是:改革爵禄制度,“废公族疏远者”,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把部分贵族搬迁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整顿吏治,任贤用能,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打击游手好闲之人,奖励“耕战之士”,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生产发展;扩充军备,提高战士待遇,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
吴起推行变法后,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明显效果,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吴起变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结合改革的过程分析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2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3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4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5人及5人以上户
31.83
19.67
11.48
8.52
资料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材料二  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禭兼加,赗赙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秦国文化)故也。”
——《华阳国志》
材料二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在巴蜀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