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常不避亲近。法及大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原因。
(2)从材料二看,商鞍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从以上材料看,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运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上述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涉及政策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晋灭亡后北方农业的基本情况。针对此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廖矣。”——《旧唐书》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尤重人才,中国自古强调得人才者得天下,重视选官制度的革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选官制度的改革引人注目。

国家
选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楚国
裁免无能多余官吏,奖励军功
秦国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1)依据材料一,归纳燕、楚、秦三国选官改革的共同点
材料二《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其余不可胜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产生上述现象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清朝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概括汉、唐选官制度创新的相同历史作用,依据材料,指出唐朝选官改革的局限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国
前473年越灭吴
蔡国
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莒国
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巴国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越国
前306楚国灭越
宋国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
薛国
约前278齐、魏共灭薛
鲁国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
陈登元{国朝旧闻}记:战国时期共发生战争 191次,如果加入内乱,几乎年年战争

材料二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材料三 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三请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
(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对待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观察下列三幅图: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2)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其观点是否正确?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赞同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做法?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2)材料三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性措施?
(3)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社会转型方面的主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尤其需要思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腾讯网
材料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而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材料四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其到秦、汉及以后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2)材料二中“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思想上的解放?(2分)
(4)据材料四结合史实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三: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两次改革各有何特征。
(3)说说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燔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典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材料二 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共同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与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诗作
材料二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商鞅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2分)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两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