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
A.推动经济发展 | B.缓和民族矛盾 |
C.促进民族融合 | D.巩固政权根基 |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 B.民族融合的加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社会风俗的变化 |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
拓拔 |
拔拔 |
丘穆陵 |
步六孤 |
贺赖 |
独孤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陆 |
贺 |
刘 |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B.移风易俗 | C.实行均田制 | D.迁都洛阳 |
《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 B.迁都洛阳 | C.推行均田制 | D.实行租调制 |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 |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 |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 |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 |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