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
C.减少政府开支 | D.巩固自己的权势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④庆历新政夭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
A.急功近利 | B.动摇不定 | C.反对变法 | D.软弱无能 |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益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方田均税法 | D.均输法 |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
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青苗法 | B.市易法 |
C.免役法 | D.均输法 |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因素有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金政权的威胁 ④政府入不敷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