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这说明 ( )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
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
1853年前的日本和1840年前的中国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封建制度处于衰落时期 |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 | D.面临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
A.制度创新 | B.武力掠夺 | C.和平崛起 | D.民主强国 |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
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
题可能是 (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
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
如图是1865—1905年日本女子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图。日本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1865年前,日本女子受教育率不足5%,之后某一时期突然上升,到1905年高达95%以上。日本女子受教育率突然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A.幕府放松了对女子的教育限制 |
B.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 |
C.日本天皇下达了《教育敕语》 |
D.日本政府确立了殖产兴业的方针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法国——原生型 | B.日本、英国——感应型 |
C.美国、德国——次生型 | D.中国、日本——次生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