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16世纪的开始,批评之声变得强烈起来,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这段记载中“批评”的对象可能是

A.欧洲宗教改革家 B.罗马天主教会
C.新兴的资产阶级 D.各国封建君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    )

A.承认了现实生活中的等级秩序
B.为封建贵族特权辩护
C.带来世俗界上帝“弃民”的沉沦
D.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这是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下列言论与该墓志铭最为接近的是(   )

A.“信徒皆为祭司”
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慧”
C.“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D.“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否定了基督教长期传颂的教义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

A.天主教 B.路德教
C.佛教 D.加尔文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自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教崇尚人文而非理性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C.新教与旧天主教无区别 D.改革后的新教坚持信仰至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大论战。在路德的攻势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来。该“大论战”的主题可能是(    )

A.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B.禁欲主义与个性自由
C.“信仰得救”与教会救赎 D.理性主义与公民主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认为:“凡国家社会合法的制度都是上帝美好的工作;基督徒从政、司法、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开正义之战、从军、订合法的契约合同、置产、官府吩咐起誓以及嫁娶等,均无不可行。”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提出王权高于神权主张 B.具有近代法治意识
C.强调教会经济管理职能 D.开启宗教改革大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