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材料中反映的是( )
A.雅典城邦制 | B.封建君主制 |
C.君主立宪制 | D.民主共和制 |
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关于两个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由选举产生 |
B.都对议会负责 |
C.都可以解散议会 |
D.任期都是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治至上 | B.分权制衡 | C.责任内阁 | D.虚位君主 |
对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卡梅伦表述正确的是( )
①卡梅伦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
②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
③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决
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卡梅伦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A.②③④ | B.③④ | C.④ | D.①③ |
在近代英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选区早已衰败,却仍然保留着选派议员的权利,一些新兴工商业城市却没有权利选出议员。而且,对于选民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甚至剥夺了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
C.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 |
D.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B.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
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有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含有的信息有( )
①国王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②国王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大权
③贵族重臣与城市代表享有立法之权
④国王地位崇高但权力受限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 D.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
假设英国议会因为英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不当,而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A.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
B.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 |
C.要么宣布解散议会,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国王裁决 |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 B.法国的共和制 |
C.美国的两党制 |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