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内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拜旦年轻时留学英国,他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1875年至1881年间……他曾写道:“德国已发掘了奥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通过调查,他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因而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顾拜旦出版的著作主要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试论》《竞技运动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
——摘编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1)根据材料,概括顾拜旦主张改革体育教育及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对顾拜旦进行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 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主题2 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主题3 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人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它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1)根据主题1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根据主题2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主题3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手中……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晴大变局》
材料二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晚晴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反腐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两幅英、美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 美、英国家政体比较表:

美国
美国
英国
国家元首名称
总统
国土
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
任职
任期制
终身制
权限
有实权
无实权
政府首脑名称
总统
首相

 
材料三  变法运动的目标是救亡图存、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这深刻触及了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是爱国、进步的……变法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是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也是清王朝内部“帝党”向“后党”夺权的斗争。
(1)材料一、二说明美国、英国分别是什么政体?指出与此相关的美国和英国两国颁布的重要法律文件。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曾经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的结果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年1月20日)又记'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自始设立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通“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于是两党相持之局,一成而不可易,问难酬答,直输其情,无有隐避,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馀年终以不敝。”“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责天下常宽。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曰记》
材料二:1891年郭嵩焘去世。严复写了一副挽联'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氈氈,激赏深慚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严复《严复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认为英国长盛不衰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复评价中“惟公负独醒之累”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20世纪罗马法的影响经过日本,延伸到了中国。
材料二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时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该原则是通过哪个国家的哪个法律文献加以确立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和性质是什么?
(4)分析材料四说明“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分)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何时颁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权利法案》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3)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的主张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
材料四 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自然,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
(4)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实,概述“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设想是如何逐步实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
(3)依据材料三,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试图解决哪些问题?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之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四      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讲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可以任命帝国宰相和帝国官吏,可以创制法律。
——《人教版历史教材》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出自什么政治文献?(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对后来两国历史有何影响?(1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曰,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材料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思想界都出现反封建思潮。
中国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认为:最初“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为君主,使天下受其利而释其害;后世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为天下之大害”。进而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非决于学校”。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认为: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府,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国王及其政府应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在政府与人民的争执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
——摘编自张永忠《比较黄宗羲与洛克的政治哲学》等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关于君主问题的研究视角并提炼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明朝某皇帝想重新立太子,于是,他就陆续把这六个阁臣首辅一一找到,把他们每人都夸奖了一番,然后都赐给一些银两,首辅、次辅,两人都各赐一百两,以下的四人各为五十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英国此后至19世纪中叶是如何渐进推动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0年后“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重要事件是什么。简要分析此后法国政局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表现有哪些。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4)材料四中的现象的实质与前三则材料中的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英国内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