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武汉地区出现的标语、口号可能是(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 |
B.中华民国万岁、万万岁!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毛主席万寿无疆! |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二十)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 B.武昌起义爆发 |
C.中华民国诞生 | D.清帝下诏退位 |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或动摇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一致的是
①革命对象 ②革命结果 ③指导思想 ④革命性质 ⑤革命任务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 | D.④⑤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 )
A.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 B.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1851年和1911年都是中国农历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模式改造中国 |
C.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
1906发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
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 |
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迮,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
B.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北京、八国联军、赔款 |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
C.北洋军阀、合作、北伐 | D.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D.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
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
①积极与共产党合作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