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1906发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
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 |
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据1915年12月14日《大公报》载:“总统(袁世凯)首出发言。谓做皇帝不仅牺牲个人,并且及于子孙……非图谋个人之福利也。今日即举国一致赞成君宪,余复何言。惟望诸君同心协力,共挽时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实行君主立宪是顺应民心做法 |
B.皇帝制度祸国殃民遭到所有人唾弃 |
C.总统顾及民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
D.一场复辟闹剧,逆历史潮流而行 |
以图证史和以史释图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以大量的历史图例,展现了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灿烂画卷。下列图例反映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宣统三年银币发行时中国已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B.民国三年银币发行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窃取 |
C.图例一到图例二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的民主化历程 |
D.民国三年银币发行表明当时中国的政体依然是君主专制 |
读下图——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
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
B.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
C.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
D.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 |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下列言论与材料原意相近的是 ( )
A.“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
B.“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
C.“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难一根本之条件。” |
D.“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 B.行政服从于司法 |
C.从人治走向法治 |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1900年出版的《中国旬报》社论申明:“盖洪秀全与本国争权,□□□与外国争权,虽所争之事未尽合理,而争权之兆已隐伏于四百兆人之方寸间矣。”这里的□□□应为( )
A.洋务派 | B.强学会 | C.义和团 | D.同盟会 |
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
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国会的成立推动预备立宪运动的出现 |
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
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 |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 |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