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司法独立 | D.民主共和 |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二十)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 B.武昌起义爆发 |
C.中华民国诞生 | D.清帝下诏退位 |
缅甸中国同盟会创立于1908年4月1日,其在动员、组织旅缅华侨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做出杰出贡献。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姓名 |
简介 |
与同盟会关系 |
陈甘泉 |
心怀大志,寡言深思,侨居仰光,经营商业 |
旅缅侨胞中最早具有民主革命倾向的人士 |
徐赞周 |
1903年,与陈甘泉、庄银安诸友创设中华义学,缅甸华侨之有学校由此开端 |
缅甸中国同盟会创始人 |
庄银安 |
自少能文,弱冠南渡,到仰光经商;性慈志高,急公好义,且善于谋略,因此在侨界有较高威望 |
缅甸中国同盟会首任会长 |
曾瑞开 |
十八岁到仰光经商,几年后,成为仰光有名的实业家 |
为支持革命事业慷慨解囊 |
A.缅甸是同盟会在海外的一个最重要分部
B.缅甸的部分华侨积极支持国内革命活动
C.缅甸所有的华侨都是同盟会会员
D.缅甸的同盟会成员都在经济上支持革命活动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
B.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 |
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 |
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 |
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孙中山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他并不是上流社会的文人。他13岁来到美国投靠哥哥在一所教会寄宿学校读完了中学。之后,他曾获得医学学位。总之,他受的教育是很好的,他完全可以凭着这点获得地位和财富;但他却同穷人在一起,总是为穷人的福利牵肠挂肚。这些经历
A.为他将来提倡的民生主义奠基 |
B.增加了他反对清政府的决心与勇气 |
C.注定了他要学习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
D.为国民革命运动埋下伏笔 |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