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公为华盛顿,毋为拿破仑”,革命党人曾在1912年发出这样的期待。但现在,所有人看到的,却是“华盛顿”沦为欲望的奴仆,至于他治下的国家不仅没有因此挣脱泥淖,反而走向了更剧烈的动荡与纷争。材料中的“‘华盛顿’沦为欲望的奴仆”主要是指( )
A.袁世凯搞专制并复辟帝制 |
B.张勋复辟 |
C.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 |
D.蒋介石背叛革命 |
中国近现代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
A.制定背景不同 | B.性质不同 |
C.具体内容不同 | D.颁布机构不同 |
费正清在《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说:“(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他认为辛亥革命
A.结束专制统治 | B.引发军阀割据 |
C.强化中央集权 | D.实现民族独立 |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
C.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原创】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里提到:“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有误的是( )
A.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政治革命的走向 |
B.辛亥革命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 |
C.城市是政治革命的排头兵,而农村却是反革命基地 |
D.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引领政治革命的整体走向 |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A.由注重农村问题转向注重城市问题 |
B.由节制资本转为平均地权 |
C.始终坚持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
D.始终坚持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
“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
陈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对“非民族革命”正确理解是( )
A.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 | B.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
C.革命纲领带有排满特征 | D.领导阶级的软弱性 |
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
C.整编国民革命军 | D.发动北伐战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