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善的。判断一个法律的好与坏,或者说判断一个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决议抑或是以人民大会的决议形式通过的法律。”
——西塞罗《论共和国》
材料二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法国民法典》
材料三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塞罗阐述的自然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民法典》是如何体现自然法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说明清朝以来发辫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4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49周年的纪念。为此,全国各地纷纷举办活动,予以庆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
(1)材料一中广州和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海外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
材料二: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2)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
(3)据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史学家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注: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 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 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3)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方粉碎了封建复辟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以来……前后长达八十余年。因此,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有必要将其在革命斗争中争得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把确认的民主制度的法律,提到特殊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就成了根本法,即近代意义的宪法。
资产阶级为了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和“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材料二   由德国、意大利、日本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其法西斯制度的彻底失败、反法西斯的民主力量取得伟大胜利而结束的。西方国家恢复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重建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战后蓬勃兴起的民主运动和迅猛发展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制宪高潮,致使当代西方宪政普遍进行改革,并获得了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三  法国1958年宪法规定设立宪法委员会的机构,以事先审查议会立法的方式,履行违宪审查的职权。美国赋予联邦最高法院以事后审查的方式,执行违宪审查的职能。……法国1958年宪法序言规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布忠于1789年《人权宣言》所规定的以及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并加以补充的各项人权和关于国家主权的原则”。联邦德国基本法特别强调人权是和平和正义的基础,并明文规定所有德国人有抵抗权……法国1958年宪法将议会制共和国改变为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共和国,总统成了国家机构中的核心,行政权力因而获得极大加强。英国国会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就是法律……法国1946年宪法序言宣布:“法国同意,基于相互之条件,为了组织及保卫和平,对其主权加以必要之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可以通过法律将部分主权让予国际机构。”“国际公法的一般规则构成联邦法律的一部分。”……
——《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宪政建设发展的背景。结合相关史实,列举近现代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宪政获得新的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西方宪政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宪政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6分)
(2)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4分)
(3)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有人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据此,请你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一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请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4)概述材料四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
(2)依据材料二,指出探索走“共和之路”的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与近代中国其它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材料二 天安门就像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它目睹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1912年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统退位。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群汹涌,“还我青岛”的呼声惊醒国民。1949年的天安门欢呼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传遍神州。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的天安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哪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各自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3)进一步探究:结合下列图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事记(部分)”的文字说明:

①“国耻开端”
②“天国春秋”
③“民主丰碑”
④“人民解放”
1842年8月29日
1853-1864年
1912年1月1日
1949年4月23日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材料二“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公民掌握。’,
——伯里克利演讲词
材料三“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2火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护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犷长存。”
——1863年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
材料四“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现在欧美既是成立民国,实现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年,中国古人也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要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乐,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
——孙中山演讲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基本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根本目的上的区别。(4分)
(2)材料三中林肯所说“新的国家”后来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指出古希腊与美国在民主形式上的主要不同。(5分)
(3)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分析它与材料一、三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开明国家的首领 ……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人们已经感觉到,和平、富饶、公共幸福统治着我们,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眼中的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加以阐释。
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
——黄相怀 李向军《“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3)请结合近代中英两国的民主制度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有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有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实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