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某政治家对英国政体是这样描述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在立法机构中,人民牵制贵族,贵族牵制人民。两院则防止行政机构越权。这样,正如机械中的三个分力,共同代表公众的自由和幸福之路线的方向。
材料二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种种的法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请评价材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半边缘化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都处在相互依存的互动之中,或推动社会的变革,或阻碍社会的变革。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中提及的“半边缘化”是指什么?在这种“半边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进步的经济形态有何特点?
(2)请举一例并论证材料一中划线内容的观点。
材料二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3)此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以辛亥革命影响为例来说明上述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战争清军惨败的原因
材料二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从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客观历史意义。
(4)当前中日之间因为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关系十分紧张,假如中日之间终有一战,你认为中国能否战胜日本,理由何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2)材料二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3)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和当时国内外的其他条件,分析《临时约法》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因。
(4)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7—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如图



1912年孙中山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材料一 如图,刻有希腊名人的图片: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材料四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体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
(4)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辛亥革命形势图
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析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3)概括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  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据材料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及其理由。(不得摘抄材料)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府体系的构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话题,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又是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很明显,能够充分满足社会一切要求的唯一政府是全体公民参加的政府;任何参与,即使是担任最小的公共职务……但是既然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城镇的社会里……所有的人亲自参与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完美政府的理想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 “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 “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三  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对“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如何定义的?在实践上他认为最可行的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如此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12年的中华民国是美国的“仿制品”。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悲惨的失败”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试从政治、法制、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宪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原则两方面比较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明代的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材料三的“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具体指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