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B.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之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 )
A.采取了宗教神学异端的斗争形式 |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
C.把斗争矛头指向教皇和教会 |
D.只是在个别的国家发生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
A.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D.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
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
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
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
卡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卡尔文主张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B.没收教会的财产 |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 D.确定公民的等级 |
英国宗教改革后不久,就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更加激进的思潮,即清教运动。英国掀起的清教运动目标是( )
①改革英国国教 ②建立廉俭教会 ③反对专制王权 ④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改革是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在下列的欧洲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
A.路德教派 | B.卡尔文教派 |
C.英国国教 | D.英国清教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是( )
①世俗权利高于教权 ②禁止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③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 ④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王与教皇之间 | B.贵族与贵族之间 |
C.领主与农奴之间 | D.贵族与市民之间 |
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B.没收教会的财产 |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 D.确定公民的等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