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高中历史

以下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 历史学家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后,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成为公众关注的亮点。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2)材料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举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体现出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    )

A.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B.吸取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经验
C.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D.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漫画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该画反映的是(    )

A.中国抗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配制度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四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 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税法的实施背景。
(2)材料二、三反映出在分配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现象?简要分析其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曾把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中国:战乱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认识即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象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成果、各种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都是一定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晚清史专家刘学昭认为,……过去人们一讲到慈禧总是阴险狠毒的独裁者、一代妖后、恶女人,而这次《走向共和》将慈禧定位于“清末出色的女政治家”……表现出了慈禧的复杂性……历史上的慈禧执掌国家大权长达47年……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在她身上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面,……且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喜欢法国女装、高跟鞋和化妆品……,推行西方“新学”……
——《史家评说〈走向共和〉》
材料二:莫里斯说:“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然在福尔索姆看来,罗斯福……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政治权力的获取,为了集权……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助长了失业,导致了美国如今连年的财政赤字。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材料三:“我写《斯大林的战争》,既是针对冷战中的那些争论,又是为了超越它们的狭隘性与局限性 ,以便能够不受政治的左右,在具体的历史中去理解斯大林的历史作用。”“我的目的不是为斯大林恢复名誉,而是通过有据可依的叙述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了解不同的发现,或许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对于我们可能会遭遇的或评价的东西,批判之余,也会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
——《斯大林的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慈禧是“清末出色的女政治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什么“超人的直觉”? 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
(3)结合材料三和相关史实,从肯定斯大林的角度来说明斯大林对苏联和国际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