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到苏联。他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苏联的一些地名就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屡次变更,如①沙皇村于1918年改为儿童村,②彼得格勒于1924年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恢复原名;③伏尔加格勒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恢复原名;④卡马河畔切尔西于1982年改名为勃列日涅夫,1988年恢复原名。下列关于这四个地名变更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的变更是由于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君主专制 |
B.②的第一次更名时俄国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③的第二次更名是由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的批判 |
D.④的两次变更均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这里“ ”应填写的是
A.计划 | B.法治 | C.集体化 | D.工业化 |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 |
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
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
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上述材料说明苏联( )
①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 ②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
③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④农民积极性下降导致农业倒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谁执政时期(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苏联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饥荒:(1)1921—1923;(2)1932—1933;(3)1946—1947。其中1932—1933年的大饥荒与什么事件有关?
A.农业集体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苏联卫国战争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
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