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内阁制度 | D.军机处制度 |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行省制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B.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守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
(原创)“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记述的史实发生于以下哪一时代( )
A.战国 | B.秦朝 | C.汉朝 | D.唐朝 |
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
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 |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
D.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
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C.独断性和随意性 |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
C.九卿制约,皇权至上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 B.推行郡县制 |
C.土地私有制 | D.统一了货币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征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