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
A.皇帝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丞相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郡县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 B.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
C.秦一律严苛细密 | D.丞相大权独揽 |
秦统一后,巩固统一的积极措施有: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③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④修长城、驰道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 |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 |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 B.世袭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 | D.宗法制度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 )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 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
C.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 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 )
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
C.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 D.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 B.浓厚的宗族色彩 |
C.皇帝非常勤政 | D.权力高度集中 |
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下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
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
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 |
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 |
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