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 B.推行郡县制 |
C.修筑长城 | D.统一度量衡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 B.浓厚的宗族色彩 |
C.皇帝非常勤政 | D.权力高度集中 |
读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 B.皇帝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主要是因为郡县制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 B.强化君主专制 |
C.减少决策失误 | D.中央任命官员 |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
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
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了度量衡 | B.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
C.创立了科举制 | D.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 ①②④ | B. | ②③④ |
C. | ①②③ | D. | ①③④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
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 |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
D.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