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摘自《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二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
材料三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探知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城的哪些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6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4 分)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
B.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在台湾 |
C.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
D.《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 |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 )
①提倡女性解放 ②崇尚西方文明
③追求新式婚礼 ④追求民主共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 B.连接中外 |
C.资源开发 | D.经济交流 |
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 B.建筑 |
C.通讯 | D.婚礼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斥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表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与上述现象同时发生的还有( )
A.男女平等的实现 |
B.称呼上“先生”取代“老爷” |
C.婚姻自由的普及 |
D.绿军装的盛行 |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
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
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 |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 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十分浓郁,然而就是这些奉西学为救国良方,世间真理的人却有许多干着纳妾等封建守旧的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
A.符合人性,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而对自己要求很低 |
B.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 |
C.人的思想演变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
D.历史人物的思想进步总会带有瑕疵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