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
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上刊登的一则女鞋广告,其文字写道:“各界仕女们注意——在这极热的暑天——步履不可少透气的凉鞋——轻松凉爽,有宜卫生。”此广告反映了
A.女性追求美丽已成为社会主流时尚 |
B.民国初期的移风易俗政策效果显著 |
C.西方服饰已取代了中国的传统服装 |
D.商品宣传比较注重迎合民众的兴趣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
C.洋人发明的火车 |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
有学者指出,当中国从农业、前现代化国家迈向准工业化、现代化社会时,大家庭体系和家族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近代最早由政府施行并对传统家庭产生瓦解作用的是( )
A.谕令各省广为制造增加就业 |
B.开办近代学校发展新式教育 |
C.发布废跪拜礼命令倡导人格平等 |
D.颁布近代法律否定家长宗法制度 |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它是时代发展永恒的烙印和缩影。”下列图片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流行女装,两者的共同点为
A.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 B.追求时尚个性 |
C.体现中西合璧风格 | D.政治色彩浓厚 |
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轮船招商局成立引发外国轮船公司不安
②唐胥铁路的火车开始运输开平煤矿的原煤
③北京丰泰照相馆开拍电影《定军山》
④政府命令警察督查民众的 “剪辫”行为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①③②④ | D.②①③④ |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反映清末民初新女性的预演及时人对新知的热情②“西学东渐”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有助于改善男
尊女卑的状况③以图像为主体进行的叙事,展现了清末民初妇女走出家庭,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④时政
类年画在当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 B.传播商业信息 |
C.宣传政治主张 | D.报道国内外大事 |
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
B.资产阶级革命派 |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
《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 )
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 )
①提倡女性解放 ②崇尚西方文明
③追求新式婚礼 ④追求民主共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