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
C.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
D.人们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去北平出差可以乘坐飞机 |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
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 B.电报电话 |
C.报纸杂志 | D.铁路交通 |
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 )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反映清末民初新女性的预演及时人对新知的热情②“西学东渐”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有助于改善男
尊女卑的状况③以图像为主体进行的叙事,展现了清末民初妇女走出家庭,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④时政
类年画在当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 B.传播商业信息 |
C.宣传政治主张 | D.报道国内外大事 |
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
B.资产阶级革命派 |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
《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 )
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 )
①提倡女性解放 ②崇尚西方文明
③追求新式婚礼 ④追求民主共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11年之前,白话书报在全国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与该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康梁维新思想启蒙心智 |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D.文学革命成果喜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