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下列文献能体现这一法律理念的是:
A.《独立宣言》 | B.《中华民国约法》 |
C.《联合国宪章》 | D.《天朝田亩制度》 |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仅仅是区域性商人群体 | B.经济活动没顺应历史潮流 |
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 | D.没有充分地利用海外市场 |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 “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
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 曰 (xié)田”。“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 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
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 |
B.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 |
C.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
D.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