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
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最高法院创立140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最高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11种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 | B.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
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 |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与文艺复兴不同,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是由一种欲构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的信念所驱使,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全新的思想,崇尚科学知识是其核心,坚信人的理性能够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探究把握自然法则(包括人的本质的法则)。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分野的重要标志 |
B.启蒙运动推崇通过理论创造而不是模仿传统来推广理性思想 |
C.启蒙运动基于科学革命的重大突破而强调科学与理性的结合 |
D.关于社会自我运行的基本法则的可认识性是启蒙运动的信条 |
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最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化艺术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 |
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产生,后者促成了革命与改革 |
C.前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特权 |
D.前者代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后者代表了已经形成的资产阶级 |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待了九个月,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 )
A.民族革命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社会革命思想 | D.政治革命思想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根据你对1787年宪法的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各州选出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
③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④美国总统享有包括宣战权在内的行政权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史学家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以下对中西启蒙思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思想解放精神 |
B.经济基础的强弱不同是二者形成不同历史范畴的根本原因 |
C.是否从根本上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是对二者历史影响评价不同的主要原因 |
D.不能脱离中西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苛求思想启蒙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B.农村经济商品化 |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D.封建地租货币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