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家为了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
B.发展高等教育 |
C.加强中等教育 |
D.制定《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 B.“双百”方针 |
C.“科教兴国”战略 | D.“三个面向”方针 |
1998年对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D.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
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C.高考制度的恢复 |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
奖章、徽章、证章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图为湖北省“黄陂县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证章,这枚证章应制作于 ( )
A.建国初期 | B.20世纪50年代末 |
C.“文革”时期 | D.改革开放初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此项人权并为之而奋斗,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以后 | 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
C.改革开放以后 | D.《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有关于农村小学的场景,在“现实”中,教室黑板上方悬挂的是国旗,在“回忆”(文革时期)中,教室黑板上方悬挂的应该是( )
A.马克思像 | B.五星红旗 | C.毛泽东像 | D.孔子像 |
“XXX,教授。1950年1月出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统治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的简历反映了 ( )
A.“教育革命”对其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
B.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对其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0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使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少年时代受教育的权利 |
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建国后17年间的发展,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表现不包括
A.确定了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
B.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
C.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掀起了“上山下乡”高潮 |
D.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