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高中历史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C.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高考制度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语录,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②“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二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 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 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  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 以至此》)
丙: 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2分)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10分)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8分)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柏拉图的教育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