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高中历史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右图漫画:联合国秘书长交接

请回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作用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3)从上述材料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主要症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它对二战的爆发是无能为力的……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有需要时,国联亦会要求大国提供军事援助。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联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概括国联的历史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左图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一一列宁
依据材料一提供的图示,回答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漫画中怪兽和猎物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幅漫画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列宁指的两个大国分别是那两个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 《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
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
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
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
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
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
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
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
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
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
纸上的‘非战’”?
(3)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
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末日,而不做出阻止它的毁灭的最后努力……为了促成希特勒的另一次胜利而出卖一个小国。我将毫不犹豫接受责骂。        
——摘自美国驻巴黎大使布拉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材料二 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想到700万年轻人没有能享受青春年华、1300万人死亡和伤残以及那些身为父母和儿女的人所经受的折磨的时候,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正是这些想法使我感受到,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
——摘自张伯伦《寻求和平》
材料三 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极权国家之间达成圆满协议的可能性,我本人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该重提这种经验呢?
希特勒先生曾提签一项海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舰队将被限制在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水平上,同英国舰队在数量上保持固定的比例……它表明德国和我们自己有可能在对于双方都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3)阐述上述二人观点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这位代表所说的“新秩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一词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是如何处理的?
(4)时隔2年之后,英美日中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第三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中国问题,此时山东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浙江青年潘德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单身骑车环绕地球一周的人。1933年9月,他到达德国首都柏林。当时他可能看到的景象包括:
①很多工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
②人们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
③战争临近人们恐惧不安;
④街头到处都飘扬着纳粹党旗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公里的旅游,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威尔逊及其“国联”方案的最终结局,反映了美国的政治特征是
①孤立主义势力的强大
②总统“统而不治”
③综合实力在一战后受到削弱 
④政治体制中的“制约与平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该图是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情绪具体是指( )

A.对阻挠统一的法国的憎恶
B.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支持
C.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D.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恐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到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材料二:至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论述一年前发生的“国史上最有价值”之运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为国家之保存及发展起见,一时的政治事业与永久的文化事业相较,其轻重本已悬绝”;而“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而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有鉴于此,梁启超于是断言: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已政治运动为辅。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与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1)
材料四:对于(五四运动期间)工人罢工,孙中山与他的助手戴季陶交换了看法。戴认为:“许多无组织、无训练,又没有准备的罢工,不但是一个极大的危险,而且对工人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知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危险的。”孙中山深以为然:“你这个意思很好……群众的知识是很低的,要教训群众,指导群众,或者是教训指导知识很低的人。”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理”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前国内知识界期待“公理战胜强权”的背景。
(2)据材料二、三,梁启超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意义有何共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事实简要分析原因。
(3)据材料三、四,孙中山在五四后思想观念有了什么变化?在此后的革命活动中有何体现?
(4)结合以上分析,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