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 B.三民主义 | C.民主科学 | D.社会主义 |
“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
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干革命全新内容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孙中山所说的“不同”办法是指
①建立民国 ②扶助农工 ③平均地权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孙中山所说的“不同”办法是指
①建立民国 ②扶助农工 ③平均地权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是( )
A.成立同盟会 | B.颁布《临时约法》 |
C.领导北伐战争 | D.提出“新三民主义” |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 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 |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 |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
C. |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D. |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出封建土地制度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粹主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