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20世纪中国历史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出现了三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3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6分)
(3)以这三位思想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1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突出的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 江泽民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集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 “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和途径。
(3)依据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践出发,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哪里?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哪两大创新理论成果?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理没了多少的人材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五权宪法草案》(1922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面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三权分立”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改体”。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五权”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而由人民来行使“政权”,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权”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五权”。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
发表日期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84年6月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
1985年10月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1992年1月、2月 |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湖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应该要预防什么问题?
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孙中山这一思想的?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6分)
【材料一 】 孙中山手书
图1孙中山像和题词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由此开创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运动从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莫克振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哪些基本构想?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中国人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2)据材料二、三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