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君主的“世界观”。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胡适为什么说“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
材料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将为束制民彝之宪法,非为解放人权之宪法也;将为野心家利用之宪法,非为平民百姓日常享用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此乡愿政治之见端也。
——李大制《孔子与宪法》(1917年1月30日)
材料二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11月15日)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李大制的主张及原因。
(2) 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大制的主张有什么变化?说明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历史变迁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1809—1874)《制洋器议》
(1)材料一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指出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曾说到:)“欧风美雨咄咄逼人”,……“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诸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知识分子对欧风美雨的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根据血缘关系向外推延的,个人不能超越血缘规范直接同国家构成关系……国民往往过于注重家庭、家族及个人的私利。……“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就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在沉睡”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唤醒国民所做的努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曾于1919年4月发表《实验主义》一文,全面介绍其信奉的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实在”可以由人们主观任意创造。他提倡“存疑主义”和“评判的态度”,将进化论引入历史的方法,认为没有永不变的真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主张要培养创造的思想力,就要以怀疑为起点,找到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并将这种思想方法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使得胡适以后的一系列文字都以其为哲学依据——坚持怀疑精神,不盲信任何主义。
——摘编自寇乃天《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宪政解读》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主义,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他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极尽嘲笑攻击之能事,他认为。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要点。
(2)简评五四运动后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面一段文字内容,其创作背景是: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红色中华》――民国7年――刘大白 

A.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A.主张社会革命 B.建立劳工社会
C.实现三民主义 D.主张三大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带有明显的西学东渐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张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张澜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 896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
对于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础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搞编自 邓丽兰《清末民初“粱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政治觉悟”的理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粱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史初级教科书》与《(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目录比较表

目录A
上古史:
三皇五帝
三代纪
春秋纪
战国纪
中古史:
汉纪
新纪
后汉纪
三国纪
晋纪
十六国纪
南北朝纪
隋纪
——摘编自《国史初级教科书(卷上)》1903年版
目录B
绪言
第一编 远古史
第一章 邃古
第一节 五族之缘起
第二节 汉族之勃兴
第三节 文化之发达
第二章 唐虞
第一节 君位之禅让
第二节 苗族之征服
第三节 威权之统一
第四节 民政之注重
第三章 夏
第一节 夏禹之内治
第二节 夏初之防御
第三节 夏统之绝续
第四节 夏祚之衰亡
——摘编自《(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第一册)》1919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