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这种主张
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③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相关 ④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分)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4分)
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中他们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看法对中同民主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A.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
C.导致了共产党内右倾错误的发生 |
D.促进了正确革命道路的选择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这是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任重道远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 B.主权在民 |
C.君民共主 | D.民贵君轻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主要是在( )
A.戊戌变法后 | B.辛亥革命后 |
C.国民革命后 | D.五四运动后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解读中,错误的是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
C.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
D.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
促使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再转向学习“文化”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
(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