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④丞相与百官的矛盾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
秦汉设三公九卿、隋唐设三省六部、明朝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以一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
C.加强君主集权是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
①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③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明太祖在中央设立殿阁大学士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某兴趣小组拟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论文,下列历史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B.《试论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利弊》 |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日知录》中载:“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 中国古代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法律体系的尊严 |
B.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
C.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 |
D.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①防范宰相擅权②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④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以上变化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2010年7月初在山东教师省级高效课堂培训会上,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探究撰写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失误的是( )
A.《趣谈周公与分封制》 |
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 |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
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辽金 |
元明 |
清 |
北方 |
87% |
76% |
61% |
68% |
50% |
29% |
26% |
南方 |
13% |
24% |
39% |
32% |
50% |
71% |
74% |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
B.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
C.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士社会”已经普及铁犁牛耕 B.“门第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D.“科举社会”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图中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④③ | D.④①③②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该“理念”是( )
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 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 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