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
《山阴志》 |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
② |
《临安志》 |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
③ |
《四明志》 |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
④ |
《绍兴志》 |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
A. 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士社会”已经普及铁犁牛耕 B.“门第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D.“科举社会”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
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辽金 |
元明 |
清 |
北方 |
87% |
76% |
61% |
68% |
50% |
29% |
26% |
南方 |
13% |
24% |
39% |
32% |
50% |
71% |
74% |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
B.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
C.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为专制统治服务 | B.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
C.传承的必要性 | D.存在的合理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