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老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李贽《藏书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宋明理学各有哪些代表人物?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有何贡献?
阅读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 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材料二: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帝国政权巧妙地诱使儒家学派成为合作伙伴。这个儒家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如果孔子看到这种情况,会大惊失色……后来在汉朝的几个世纪里,儒家学派其实已经放弃了大多数附加的民俗因素,让道教这个当时最主要的异端哲学取代了自己作为民众流行宗教的地位。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
材料二在中国,新儒学自宋朝至20世纪初始终是官方认可的价值理念,而在中国文化圈之内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朝鲜、越南和日本,新儒学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塑造了它们的哲学、政治和道德思想。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l000年之前)》
材料三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主张方面说明汉代儒学家是如何“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的?
(2)据材料二,指出“新儒学”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进步思想的性质,并结合其主张予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西汉和南宋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史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史观(梁漱溟)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张岱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1)汉武帝时代,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归纳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不同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康梁看待儒学的本质目的?
(3)材料三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梁漱溟的观点?据材料三中张岱年的观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帝国政权巧妙地诱使儒家学派成为合作伙伴。这个儒家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如果孔子看到这种情况,会大惊失色……后来在汉朝的几个世纪里,儒家学派其实已经放弃了大多数附加的民俗因素,让道教这个当时最主要的异端哲学取代了自己作为民众流行宗教的地位。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
材料二 在中国,新儒学自宋朝至20世纪初始终是官方认可的价值理念,而在中国文化圈之内的各个国家——尤其是朝鲜、越南和日本,新儒学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塑造了它们的哲学、政治和道德思想。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l000年之前)》
材料三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主张方面说明汉代儒学家是如何“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的。
(2)据材料二,指出“新儒学”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两种进步思想的性质,并结合其主张予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西汉和南宋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什么局面?在这一局面下,对儒学创立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并列举其中一人的主要思想?
(2)在汉代,董仲舒和汉武帝为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当时什么需要?汉武帝时期兴办的哪一机构,既打破了以往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北宋时期,传统儒学有何新发展?南宋时期的朱熹对儒学新发展又有何贡献?
(4)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使传统儒学得到了怎样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上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