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组成城邦的一个部分优于质而另一部分则优于量,譬如门望较低于贵胄的部分,于数而论,却胜过贵胄,穷人的数目也可以胜过富户;但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这说明他
A.主张建立混合型的共和政体 | B.强调公民的知识素养 |
C.赞同雅典直接民主政治 | D.看重公民出身 |
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
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 |
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 |
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 |
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亚里士多德时期,雅典每年抽签选举6000名陪审员,每个部落600人。陪审员分配法庭的程序也采取抽签的办法。陪审法庭的审判过程分为法庭辩论和投票判决。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法律注重保护公民权益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司法程序突显民主原则 | D.司法审判实现了公正 |
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说:“德性就在两个邪恶之间 ,一端是过度,一端是不及。德性就在于发现和选择中间,而邪恶则是在情感和行为中超过或不及所应得的。所以,就其本质以及它是什么的原理而言,德性就是中道。”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这种哲学理念,他在政治上最可能主张( )
A.寡头政体 | B.共和政体 |
C.平民政体 | D.僭主政治 |
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
C.可能滥用民主权力 | 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
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 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 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A.法律至上 | B.直接民主 | C.公民意识 | D.轮番而治 |
《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 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
C.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
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C.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D.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锄、铲等铁农具 |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器 |
B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C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 |
D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建立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国营“样板”工厂 |
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
A.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
B.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 |
C.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 |
D.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刻有雅典政治家铁米斯托克里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确定为14人刻写。可见“陶片放逐法”
A.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
B.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
C.是打击民主政敌的手段 |
D.臣民已上升为社会公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