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1742年,沃波尔的一个议案遭到下院否决,他被迫辞职。这一事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先例。这意味着(   )

A.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形成 B.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C.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D.议会权力受到人民的限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具有理性、公平、重视证据的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对古希腊城邦有如下评价:①希腊城邦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②工商业的相对活跃有利于平等思想的形成;③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对于这些评价,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①错误 B.②错误 C.③错误 D.都正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语》:“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

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    )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表3可知(    )
表3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度
台湾向大陆出口
大陆向台湾出口
台湾的顺差
1987
1226.53
288.94
937.59
1988
2242.22
478.69
1763.53
1989
2896.49
586.90
2309.59
1990
3278.25
765.36
2512.89
1991
4667.15
1125.85
3541.30
1992
6287.93
1118.97
5168.96

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