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简答题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的“纪念机器”在高速运转,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出版物,研究者们把对当年德国暴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与此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却打算忘却当年的历史。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尽管不否认他们的国家当年曾扮演过侵略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方面也做过一些道歉,但绝大多数认罪表述却是这样一种模式:“是的,但……”在亚洲,直到今天仍缺少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那样的诚心悔罪之举。
材料二   德新社驻东京记者拉尔斯·尼古拉森认为,“日本对于自己曾经是一个侵略国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因为(当年美国)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长崎和广岛,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受害者”。德国《世界报》刊登一篇报道认为:“日本一直存在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它们提出言论自由的民主要求,以便大肆宣扬昔日帝国的辉煌和皇军士兵的勇敢。直到今天,如果对某些岛屿的主权再次产生争议,这些极端分子就会乘坐黑色公共汽车来到中国、俄罗斯或者韩国大使馆提出抗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样是战败国,德日量过对历史的反省为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国内否认二战的历史原因还有哪些,并对这类现象评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阿买斯托编著的《世界:一部历史》提供的两幅生活场景十分耐人寻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普通居民的时尚厨房。

材料二     1991年,中非国家布基纳法索妇女的生活实况:
《拾柴火》
记者:你带着这么多的柴火,又背着你的孩子,为什么要走这么远的路?
妇女:这是什么问题。我的孩子生病了……我们村上没有诊所,我们也没有钱,于是我带上一些柴火去卖。卖了这些柴火,我就能买护士开的好药。
记者:你不知道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沙漠推进到你们的国家吗?
妇女:我们有什么办法?……正因为缺乏其他产品,我才去卖柴火。
【史论】
人们不必在20世纪取得的重大进步面前过分沾沾自喜,正视和解决人类生活中隐藏着的全球性的发展危机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问题:
(1)西方国家实现材料一所示生活水准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两幅场景,谈谈你对【史论】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材料二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有的论者更进一步指出,作为当今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和对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美国要的并不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的全球化,而是要使全球化变成“全球的美国化”。
——摘自《从“世纪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发欧美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反思浪潮,要求重估全球化的利弊。在过去的10年,全球化主要是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这种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北方的”(发达地区如括欧洲、北美与日本),而且也是“全球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从富裕的北方不断扩散到贫穷的南方(发展中国家),许多原来不属于这个“全球”经济的国家逐步加入进来,如中国与前苏联的许多国家。反全球化构成全球化的反面,其主要不是理论而是行动,是以国际经济会议或者西方国家领导人聚会为对象的街头大规模抗议。反全球化分子担心国家的主权与边界遭到全球化的削弱,指责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些还试图阻止全球化的趋势。
——摘自《西方对全球化的新反思》《再论反全球化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了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新变化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二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异同?目前中国经济体制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最大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全球的美国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 (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7分)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笔者利用2 O世纪上半期中央政府历次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数据,对中国人口总数进行了估计,认为1911年时的中国人口总数为4.1亿,1936年初时为5.3亿。……这一结果意味着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O.27‰,1936—1946年为1.333‰,1946年初至1949年底为8.00‰。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民国时期》
材料二:15—18世纪,一切随人口变化而变化。人口增加了,生产.和交换就会增加,边缘地区的种植业就会发展;手工工场就会兴旺;村庄和城市的规模就会变大;流动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增加的压力越大,人们做出的建设性反应就会越多,这就是无声的命令。……  16世纪,(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毛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许多地主、富裕的自耕农把土地作为牟利的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商品生产。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既冲垮了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又荡击了以小农个体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封建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加速了小农与土地的分离,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孙义飞《近代早期欧洲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关系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1911年——194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观点。依据材料二,以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证明该观点。 (6分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100)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1)请仔细观察材料一的表格,从中概括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出现的经济现象,并指出该经济现象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德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2)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所坚持的前提条件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的成败、人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三个不同的时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却是完全不同的。
(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三个不同时代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怎样不同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外交方面的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级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面是一幅历史漫画的构思,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

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

       漫画的中心是一张圆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别搭放着一件带有元帅领章的军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叽色厚风衣。桌上是一张欧洲地图。桌旁一扇高大的落地窗户,落地窗帘上端分开,下端聚拢,正好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窗外的吞空聚集起阴云。

       提示:从(1)(2)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构思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合史实的寓意。

(2)围绕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按照历史漫画的呈现要求,构思一幅历史漫画并加以说明。(要求:自拟标题;写出构思,无需作画;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要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