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一组图片
材料三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内容?
(2)据材料三回答当时苏俄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对计划和市场有什么认识?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县而促。
材料四 秦有天下……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五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六 元代设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区不仅地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互动百科网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并据材料一示意图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新皇帝”是如何变革政治制度的?
(3)针对“新皇帝”的政治变革,材料三、四、五是如何认识的?
(4)依据材料六分析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结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启示。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人权宣言》全文共17条,阐述的核心是“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强调天赋人权,并提出权力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宣言还宣布了法治原则,“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又指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民主思想?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关系如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三个法律性文献有何本质一致性?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粱奔走救危机。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存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1)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三中,你能读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信息?
(3)有人认为维新变法尽管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请你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本协议缔绚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摘自某全球性组织成立宣言,1995年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2)摘抄材料二中最能说明“某全球性组织”宗旨的句子,并据此指出该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成立对全球化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请问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下图中,A、B、C、D、E五条曲线分别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请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A、B、C、D、E五种经济形态分别是____、 、外国资本、 与官僚资本。
(2)A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基本形式(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它在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3)B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在创办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哪两个口号?它是如何影响D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产生发展的?
(4)据图指出D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态发展的最高峰出现在哪一个阶段?它的最后归宿是怎样的?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主题二【变化】
材料二 在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叩头等繁复的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政治思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主题三【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 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主题四【反思】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时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材料一中“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悲惨地失败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可以看出历史评价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事实上,白话文的推行,近代报刊是先行者。比如近代小说采用白话,间接因素是缘于西方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其直接原因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白话趋势,促使小说章回体市场锐缩,转而积极与报刊白话文化融合,以适应一般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需求。
——《中国出版史料》
材料四: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嵎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 《广东报纸与革命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申报》登载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结合图片概括《申报》的主要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近代报刊推动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10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平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1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是迅速。”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此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胡主席为什么一再强调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1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家谱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则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在古风时期,文法、音乐教育往往是在弦琴学校中结合进行的)。这两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以避免儿童接受街头的不良影响。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也有一些是赎身的奴隶。
——摘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二 英国资本家的工厂里广泛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同时更是为了对工人阶级更好地、更直接地剥削,不得不作出让步,(英国政府)在“工厂法”中规定童工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必须交上学证明才能进工厂参加工作。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继续拨款扶助教育,全国划分学区,学区内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国民教育与宗教分离,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等,从而使教育国家化的制度最终形成。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材料三
材料四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五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教育对当时雅典社会产生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四、五,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和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教育举措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4分)
(4)综合上述,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横空出世,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材料二 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 本经济崛起的时期,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同曲同工之妙。在1956-1973年的18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7%,有10年的增长率是两位数。到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速极为相似。
——童第轶: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的崛起,《投资与理财》2009年第20期
材料三
图1: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十位的国家(2000)
图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世界排名前11位的国家和地区(2000)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同时期中国为什么没能崛起?与日本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3)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为什么GDP能够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列,而人均GDP却榜上无名?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
材料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乃是必然进步论的一个特殊变种。其最主要的论点是,进步是社会斗争的结果,而社会斗争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因此,干扰社会斗争便是干扰社会进步。竞争推动进步的信念非常合乎这一时期盛行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哲学的思想,放任自由的个人奋斗与导致生物体改善的严峻的自然法则是一致的。
——李勇《社会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
——1902年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三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15至18世纪是怎样进步的?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与梁启超对社会进化的认识有何不同。
(3)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为改变“共主一统”、“宗师一统”局面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孙中山晚年又为社会进化做出了什么新贡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