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两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二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彼特拉克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4)指出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他的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养活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3: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4: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回答:(1)根据材料1归纳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结合材料2分析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2)材料3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3)材料1与材料4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似性?
(4)通过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二 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我耕种的土地及其成果都是我的,甚至“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这样的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三 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
(2)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看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观点?为防止专制出现提出何种思想?并谈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远东国境,根据斯大林的指令,已经用钢筋水泥加固,并且由勇敢的拥有优良装备的远东苏军和强有力的太平洋舰队守卫着。党以及政府除了完成这种难于攻破的防卫态势外,还对远东地区的农业交通、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进行异乎寻常的开发。
——1936年11月11日苏联真理报社论《社会主义在东方的胜利》
材料三 1935年5月,日本开始在中蒙边境不断向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挑衅。为了使日本陷入中国战场而无法北进苏联,苏联加强对华援助。……1941年4月13日,苏联为了避免同日本冲突,与日本在进行九个月讨价还价之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是苏联又一次拿别国的领土与主权做交易……条约签订后,苏联对中国的秘密援助也在不断减少,并逐步趋于停滞。而且,苏联为了遵守条约,迟迟没有对日宣战。只是到1945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日本败局已定时,为了争取实现与英、美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才对日宣战,与日本进行了20多天的正式战斗。                                             ——朱学勤编《世界全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在远东地区作了哪些准备?
(3)综合上述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在二战中的行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罗斯福实行新政时,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一些报纸也骂罗斯福吃“烤百万富翁”,称《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罗斯福新政受到什么经济理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请问罗斯福新政哪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3)材料三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科学家占38位。图两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
(3)据材料三,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下图为1980年中共中央文件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中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中共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内容,你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中国经历了3次巨变,产生三位伟人,他们的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中国的世界记录》
材料二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材料三 “盖其火炮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
——鸦片战争中的浙江巡抚刘韵珂
“泰西巧妙,而中国不必安于拙,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 左宗棠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2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试以两例宋代科技成就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关于中国近代科技方面的哪些信息?
(4) 试从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也导致了美洲——欧亚大陆之间疾病传播,阅读下列表格

——彭顺生《哥伦布发现美洲于人类交往》
材料二 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二战后各国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危机,很多发达国家在60年代发生了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初期认为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的盲目乐观思想逐渐消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还促使人们关注其它一些全球性问题(贫富差距和贫困等),所以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全球化可以提高全球的平均收入水平,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敦促政府通过干预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张伟《全球化的环境维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理大发现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来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运用史地政三科知识进行探究研讨,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  1918年列1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物,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