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史料收集活动成果表

史料一(清王朝政治)
史料二(英国议会政治)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 康熙帝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 乾隆帝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英国《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从收集的材料看,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3)根据史料二,说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莫克振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哪些基本构想?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制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 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哪些原则?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条款内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只判断不说理由不给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 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材料二: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 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材料二: 英国走的是一条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渐进式的道路,通过自我调节曲折缓慢发展的速度,采用灵活与稳定交织的开放流动形式,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和改变传统政治结构;它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英国君主制、司法制、议会制、内阁制、文官制和地方政府制度等内容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之基础上的。此外,独特的发展历程与英国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其文化溯源》
(1)归 纳材料一中的君主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2)英国后来确立起来的政体与莎士比亚时代的主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改变自己在《理想国》中对法律的看法,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说,如果没有哲学王,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然不能成为最好的政治,但却可以称为“第二等好的”政治。
——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孔子思想主张的不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中国与西方天文学家眼中的牛郎、织女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三大发明对西方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研究有何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中萌芽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但那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人文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思想上的障碍,为此欧洲先后兴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领着人们迈进了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古代希腊时期人文主义主要有哪些代表?试举出三例?
(2)这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指什么?它们兴起的共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核心内容?
(4)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影响上有什么异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
(1)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