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特点
(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的历史进程中,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引人深思。
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


①(WTO)                 ②(APEC)                 ③(NAFTA)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称谓各是什么?汉唐中央政府采取的哪些类似举措保障了东西方交往通道——“丝绸之路”的畅通?
(2)据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在与英国的贸易中居于怎样的地位?试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材料三中的哪两个组织?(2分,填出序号即可)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不利于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
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常典,岂不过哉!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柳宗元对秦朝“短促而亡”原因的看法,王夫之对秦朝施行郡县制又是如何评价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是指采用什么制度?唐朝中期的“桀滑”、“叛将”是指哪一类人?柳宗元从西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央政府为收夺地方之“兵”、“财”、“政”采取了哪些举措?据材料三,朱熹是如何评价上述举措的?
(4)材料四提及的“都省”、“省官”中的“省”是指元朝哪一政府机构?据材料,元朝行省长官的设置有什么特点?纵览秦汉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⑶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⑷根据材料五的三幅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材料四: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它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东西德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坚持50-100年。谁也不知道,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主要目的,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⑶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⑷根据材料四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 任仲年《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在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3)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现代化历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试述我国1978年至本世纪初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内容。
(4)有学者认为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这一思路对1840~1949年中国历史哪些史实评价较高,列举三项并概括主要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图二

 

   

  
材料三

图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图二,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图三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
  
图1 廉价卖车       图2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      图3 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教材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分别分析指出不同的发展原因?
(2)出现图1、图2、图3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危机的特点?
(3)依照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四分析,苏俄和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倍受国人关注。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形是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该剧全景式地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周村是山东商业的摇篮。从汉至唐代,一直是世界著名的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从周村、临淄通过芝罘、蓬莱等港口通往朝蛘、日本、俄罗斯甚王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年周村商街上出现了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等形成的丝市街和瑞蚨祥绸布店、裕茂公绸布店、庆和永绸布店等形成绸市街,客商络绎不绝,一片热门景象。其中张星垣岳父经营的石家字号,比较闻名的就有八大鸿、六大瑞和众多绸布庄和钱庄等。分号遍及全国。旧中国商业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学徒北京、上海,不到周村学不出来。”这说明周村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货真价实、恪守信用、童叟无欺的经营管理观集中体现了鲁商的个性特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周村丝绸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3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分)
(3)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评价。(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8分)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人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就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19世纪7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所说的魏源“实倡先声”指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胡适的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现存明、清古民居122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经商成功的商人(史称徽商)所建。村中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石雕的奇花异卉、砖雕的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中建筑同样多为明清时期的经商发财以后的徽商所建。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及周边山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999年12月,西递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1)结合材料一,说明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1分) 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2分)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1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提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     
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四中的现象与哪一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对外体育交流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育交流对开拓新中国外交局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新中国同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进行了频繁的体育交流。……充分体现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新中国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中占据首要地位。           ——《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材料二 1971年4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并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佳例,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
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改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材料三 2008年8月8日至24日,来自全世界的1.6万多名运动员和官员相聚北京,谱写了和平友谊的颂歌。80多个国家的政要参加了开幕式,使北京奥运会不但是体育的盛会,还成为和平外交的盛会。                             ——《新中国体育辉煌六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3分)
(2)材料二中的“乒乓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怎样的外交范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能够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外交因素。(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外交意义。(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