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美、俄等国在福建开设的洋行攫取了福建茶叶出口的经营权,福建茶商收购的茶叶只能卖给洋行经营出口。英、美洋行甚至通过买办直接到福建茶叶产地,向茶农贷款,控制和剥削茶农。这一时期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洋行贩运茶叶出口日增,全省出口总值也不断增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省年均出口量达70万担左右,光绪七年出口量高达90万担,这时期茶叶出口值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以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叶大量兴起,并以其优质与华茶竞争,福建茶叶生产和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出口量从巅峰急剧跌落。到20世纪初,跌入低谷,只有10万多担,几乎被挤出国际市场。
材料三 
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 份
比 例
年 份
比 例
1952年
0.3%
1955年
0.79%
1978年
1.9%
1975年
5.10%
1988年
3.9%
1985年
7.55%
1990年
4.3%
1990年
25.43%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
(2)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联系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2分)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1分)为什么?(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1年,英国在关于蒸汽机和火车头的法律中包含了关于防止污染的规定。
1847年,英国在关于自来水厂的供水法中对水的保护做出了规定。
1847年,英国通过了《都市改善法》。
1864年,美国制定《煤烟法》,1899年制定了《河流和港口法》和《废物法》,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1876年,英国制定《河流污染防治法》。
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多项森林保护的法案。并于1891年通过了《森林保护法》,授权总统可以把林地划定为国家公园或水资源保护区。
1913年,英国国会通过《煤烟防治法》。
1955年,美国通过了《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
1956年,英国制定《大气净化法》。
1957年,联邦德国通过了《联邦水利法》。
1960年,英国国会通过《噪声防治法》。
1960年,美国国会通过《多重利用持续产生法》。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自然保护区法》。
1965年,联邦德国通过了《空气净化措施法》和《建筑噪声控制法》。
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4年,英国制定了《污染控制法》。
……
——根据陈泉生《西方国家环境法的发展》和曲格平《中国与西方环境法的发展评述》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环境立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环境立法的发展特点。
(3)根据西方国家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在材料二中,英美报纸为何把斯大林格勒战役比成凡尔登战役?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有性质的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四个角度,对材料一的“内因论”进行简要阐释。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2)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
材料三
(1985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的含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理论成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239个以外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使“汉字是否应该拉丁化”的这一学术问题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后钱玄同又提出以罗马字母取代汉字)——钱玄同《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1)概括钱玄同的主张。分析其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

1958年,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地处偏
僻、方言杂乱,有时,只要隔一条河互相说
话都听不懂。)19岁的社员陈进四到了北京,
昊玉章专门派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杜松寿教
她学拼音。很快,她就掌握了。回到吴山,她用汉语拼音拼字音,普通话提高很快。

《50年前的<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摘自2008年4月22日《北京日报》)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语拼音有何优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正文部分第1750页至1755页收录了2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并像解释汉字的词条一样予以解释。这些词绝大部分是学界格称的英文缩略词、“字母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字母词占了0.3%左右的比例。其中有【A股】指人民币普通股票。【APEC】亚太经合组织。【API】空气污染指数。【B股】指我国大陆公司发行的特种股票。【B2C】指电子商务中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方式。【IT】信息技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PS】全球定位系统。【MP4】一种能播放影音文件的袖珍型电子产品。【NBA】(美国)全国篮球协会。【QS】质量安全。【PM2.5】在空中漂浮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WTO】世界贸易组织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字母词”反映了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汉字拉丁化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时期,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中期,陪审法庭从公民大会中分离出来,成为雅典民主制的核心机构之一……由于陪审员人数众多,就预防了法官受贿的危险性……陪审员是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作商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一级的 “三法司”,即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机关而言。它们之间是互相监督制约又互相钳制的关系。……清代规定,外省的刑案,一律由刑部核复,未指定会同其他二司共同处理的,大理寺与都察院一般不必过问。三法司共审的,也规定由刑部主稿。在京的案件,也由刑部审理。……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的司法工作,府、州、县的长官知府、知州、知县同时也是该级的司法负责人,而且司法工作是他们职分内很重要的一部分。
——韦庆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2世纪以前,英国虽然已是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但司法体制和法律体系尚未实现全国统一。这种局面在12—13世纪发生根本变化。在此期间,国王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最后终于把全国司法置于国王法庭直接和间接的控制之下。亨利二世时期,陪审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司法工具,…… 1176年的《北安普顿法令》……明确了陪审团和法官的不同职权,从而使大陪审团检举制度更加完善。12世纪后期,随着专职法庭的建立,职业法官逐步萌芽,司法审判权开始集中于职业法官手中。1268年,劳伦·德·布鲁克被任命为普通诉讼法庭的法官,他是第一个既非政府官员亦非高级教士而仅凭自己渊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而进入普通诉讼法庭的法官。此后,出身行政官员的法官越来越少,到13世纪末,在普通诉讼法法庭的审判席上已看不到行政官员的影子。12世纪后期,增加了法庭辩论程序,要求诉讼双方于公堂之上互相质疑、即席答辩,这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相当的辩论技巧,对于普通当事人来说,已难以独自完成诉讼过程。于是,一个以协助或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为业的新兴阶层——律师就应运而生了。
——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四 嗟乎!刑狱者,中西至不可同之一事也。犹忆不佞初游欧时,……尝语湘阴郭先生(即当时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谓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先生深以为然,见谓卓识。
——严复《法意•案语自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雅典、中国明清时期审判制度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英国审判制度“革命性变化”。
(3)依据以上材料,以文明史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中英审判制度差异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文均引自《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七期刊登的《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一文:
材料一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1,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2,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 苏联迄今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时间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荚集团”想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利,拥有更多的财富……,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许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集团”要搞资本主义时,广大人民群众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明,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不仅在于它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了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材料三 同苏联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如果说在前进中有什麽危险的话,我感到危险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展,这一思潮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中国的继续发展必须打破政府对资本和商品流通的有效控制,把企业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要知道,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不会给中国带来什麽好处.据我研究;凡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国家,一旦采纳新自由主义模式,实行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最多只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1)你是否赞成材料一的观点?为什麽?
(2)材料二的论述是否正确?结合有关史实请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对中国的论述有何错误,理由何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你认为苏联解体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有何警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
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
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
材料三 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
(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
(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
(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 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材料二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线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并评价该体系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8分)
材料三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