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下图回答小题。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 B.水资源短缺 | C.人口密度较大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据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2012年7月6日的透露,受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影响,安徽利用外省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佼佼者,全省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明显增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安徽省成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佼佼者的主要原因是
①科技进步,人才丰富 ②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较低
③靠近沪苏浙发达地区,联系方便 ④区域工业化水平高,产业协作条件优越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安徽省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是
A.我国工业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 |
B.城市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C.成为推动安徽省发展的重要动力 |
D.使其在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中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的产品 |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工业农业服务业 |
B.服务业工业农业 |
C.农业服务业工业 |
D.工业服务业农业 |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
B.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C.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
D.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
图为陕西、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该区域继续按照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A.黑土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
B.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
C.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
D.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
该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扩大农业用地
②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
④发展林果产品的综合加工业,增加附加值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
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
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
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区域 项目 |
A |
B |
人口(万人) |
2239 |
3508 |
面积(平方公里) |
27080 |
55375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989 |
2760 |
GDP(亿元) |
16013 |
5276 |
城市化水平(%) |
67.5 |
35.5 |
三次产业结构 |
2:47:51 |
26:44:30 |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
343 |
91 |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
0.26 |
0.54 |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______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图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
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 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
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
C.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 D.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
“产业空洞化”问题是现在经济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一些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负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这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出现产业空洞的国家把更多的力量投向高科技产业。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国家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可能是
A.新加坡 | B.巴西 | C.日本 | D.尼日利亚 |
关于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失业率可能上升 | B.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
C.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8~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对该市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 B.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少 |
C.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缩小 |
这一时期该市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A.低水平协调 | B.初显不协调 |
C.高水平协调 | D.严重不协调 |
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的人口增长率为0.9%.远低于近l 0多年来的平均值。常住深圳的人数达到l046.74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778.8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4.4%。比2010年非户籍人口有所减少,这是深圳特区建市以来,首次出现非户籍人口减少。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深圳非户籍人口减少,说明
A.深圳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
B.深圳城市化问题严重.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人口迁入 |
C.深圳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对廉价劳动力吸引力减弱 |
D.深圳历史悠久,当地居民“排外”严重 |
相应于深圳人口的变化,其产业应
A.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 | B.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业 |
C.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 | D.观光农业面积迅速增加 |
关于世界产业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 |
B.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 |
C.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
D.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和人口迁移 |
21世纪初我国各类出口产品中
A.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
B.技术型加工产品对我国出口额的贡献率最大 |
C.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技术型加工产品 |
D.资本型加工产品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比重低于资源型产品 |
21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A.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
B.农矿产品产量下降 |
C.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
D.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 b c | B.c a b | C.c b a | D.b a c |
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采矿业 | B.食品工业 | C.制造业 | D.电子工业 |
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