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表3中的数据,做问题。
表3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 (单位:公顷/人)
国家 |
生态 足迹 |
有效生 态承载力 |
生态 赤字 |
国家 |
生态 足迹 |
有效生 态承载力 |
生态 赤字 |
新加坡 |
6.9 |
O.1 |
—6.8 |
冰岛 |
7.4 |
21.7 |
14.3 |
比利时 |
5.0 |
1.2 |
—3.8 |
新西兰 |
7.6 |
20.4 |
12.8 |
美国 |
10.3 |
6.7 |
—3.6 |
秘鲁 |
1.6 |
7.7 |
6.1 |
英国 |
5.2 |
1.7 |
—3.5 |
澳大利亚 |
9.0 |
14.0 |
5.0 |
日本 |
4.3 |
0.9 |
—3.4 |
巴西 |
3.1 |
6.7 |
3.6 |
注: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O.4 | B.一O.4 | C.2.0 | D.一2.0 |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O.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
D.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 | 重金属盐 | B. | 氮、磷营养物 | C. | 固体废弃物 | D. | 泄漏的石油 |
2.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
A. |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 B. |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
C. |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 D. |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 | 赤道附近 | B. | 大洋中部 | C. | 中、低纬近海 | D. | 高纬近海 |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在地下埋了三年,再拿出来泡茶喝。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题。
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严格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C.扩大湿地面积 |
D.广泛植树造林 |
【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
填埋(%) |
堆肥(%) |
焚烧(%) |
回收(%) |
美国 |
63 |
8 |
10 |
19 |
德国 |
46 |
2 |
36 |
16 |
中国 |
70 |
20 |
5 |
5 |
材料二: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3分)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4分)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3分)
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物种多样性重新增加 |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持乐观态度 |
下表是我国在1960~1975年针对某地获取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从表中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
B.年降水量减少,导致酸雨减少 |
C.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 |
D.土壤污染严重 |
今后该地农业生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
A.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
B.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
C.建立化工厂,发展乡镇企业 |
D.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 |
(本小题28分)“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位居全球第五,解放后我国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工程打造绿色中国。
简述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该国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高山地区,没有平原 |
B.属于内陆国,降水稀少 |
C.河流众多而湍急 |
D.纬度低,各地最冷月气温都在0℃以上 |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
③滑坡和泥石流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该图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土地利用现状,右图为未来土地利用趋势,读图回答问题。
从图中信息分析,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改变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
C.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
D.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 |
图中反映出的变化,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
B.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
C.地表径流可能变化,河流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
D.生态一定得到改善,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持续发展 |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
C.甲地区位指数大于40,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 |
乙地区的区位指数小于10,其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恶劣 ②水资源丰富
③劳动力丰富 ④环境脆弱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学生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准备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
A.气温分布图 | B.降水分布图 | C.工业分布图 | D.旅游景观分布图 |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秤取泥沙总量 |
D.在流域出口设置收集池,年终秤取泥沙总量 |
下图是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完成下题。
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小 | B.商品率高 |
C.精耕细作 | D.科技水平高 |
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B.水土流失、石漠化 |
C.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 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 B.19% | C.20% | D.21% |
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 ( )
A.土地沙漠化 | B.土壤盐碱化 |
C.水土流失 | D.温室效应 |
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
B.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
D.退耕还林还草 |
下表表示赤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回答下列小题。
|
甲 |
乙 |
丙 |
丁 |
粤 |
☆☆ |
☆☆ |
☆☆ |
☆☆☆☆ |
川 |
☆☆☆ |
|
☆ |
☆☆☆ |
新 |
☆ |
|
☆☆☆ |
|
晋 |
☆☆☆☆ |
|
☆ |
☆ |
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赤潮 | B.酸雨 |
C.水土流失 | D.土地荒漠化 |
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有( )
A.改进耕作制度 |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C.退耕还林还草 | D.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