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
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下面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秋 |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
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还于旧都 |
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
B.恢弘(气势宏大) |
C.殊遇(特别厚待) |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天天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阳光也有躲闪不及的风雨,但请相信他们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你十四五岁年纪里,一定有一些事,一些人,也许是迷惘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寂寞时一双抚慰的手,也许是失落时一束芳香的鲜花,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抹微笑,一个拥抱……永远刻在你记忆里,对你的成长起着非凡的作用。请以“ 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具体要求:
⑴将题目补充完整;叙事真实、清楚,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⑵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
⑶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阅读《蒲公英》一文,完成题。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
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
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
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
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
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
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
“不知道。”
“它是蒲公英。”
“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
“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
“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
“在诗人的笔下?”
“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
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
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
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
(1)请赏析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2)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
□□→□□→□□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
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
[材料二]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阅读《拒绝句号》,完成题。
①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②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③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④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⑤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⑥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作者认为生活中我们常常给自己不知不觉地画上一个句号,其原因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为什么说“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
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拒绝句号”的含义。
阅读《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一文,完成题。(10分)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第③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加线的词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3分)
阅读文言文《李生论善学》,完成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②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⑥炯戒⑦。”
【注】:①或:有人。 ②悉:全,都。 ③还:通“旋”,掉转身。 ④盍:何。 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 ⑦炯戒:明显的警戒。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或谓君不善学 ②王生不说
③王生益愠 ④余不敏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友李生问之
A.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君 但 识 之 而 不 思 之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
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三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走进图书馆,书香溢校园”的综合实践活动,你也乐在其中:
请你围绕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个富有文采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清晰的了解有关“狼”的知识,老师布置大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狼”的成语和谚语。请各写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书馆,是学习的天地。大量的藏书,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历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开展“走进图书馆”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至少写出2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要求:①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②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文体自定(除诗歌外)
标题: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 55岁的陈玉蓉是武汉乡办企业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了拯救儿子,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然而,就在肝移植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从此,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
我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共11分)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
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四十三岁。
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村里的孩子夏天时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
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变成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朴朴的,三十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
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六十二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摸,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里迁户口。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娘原本是邻乡一个村子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颠颠。
那一刻,忽然就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选自《北方人》)
题目“眼泪这么近”指的是: ;
“背影那么远”指的是: 。
娘一生中打过“我”两次,从后文来看“我”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下面是一处细节描写,请你根据娘的神态、动作变化,揣摩一下娘的心理变化。
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选自《北京晚报》 有删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第③段中画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以“为了_______的微笑”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
⑴在“_________”填上适当的词语。(如:妈妈、爸爸、奶奶、老师、同学……)
⑵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⑶有恰当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⑷不少于500字。
蒲公英的假条
⑴她从小不受管束,是疯得出了名的。
⑵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整天不见她的影子。有一次,老师一把抓住正要跳窗户逃走的她,呵斥说,白一帆,你能不能老实点,别一天到晚跟个蒲公英的种子似的,有风没风的,到处乱跑。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她一扭腰,一转身,便从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溜走了。同学们哈哈地笑,说,蒲公英又飞了。
⑶蒲公英这个外号,便从此传了下来。
⑷上初中的第一天,因为站队,她和班长没说三句,便打了起来,一板凳腿砸在班长的后背上。学校要开除她,母亲低三下四地找人说情,才勉强留了下来。后来,因为不写作业,她被隔三差五地叫家长。每次都是母亲来,来了便和老师说下一箩筐好话,仿佛做错的是她自己。有人说,你这孩子该管管了。母亲说,她还小,好多事都不懂。大家都觉得,母亲有些太溺爱她了。
⑸后来,她又和学校的一帮坏小子混在了一起,经常晚上跳墙出去上网,凌晨才回来。学校知道后,打算开除她。学校说,一个女孩子,出点事,我们担待不起。母亲没办法,托人送礼,把她转到了离家最近的另一所学校。怕她再跳墙出去上网,家里还特地为她购置一台电脑,但她依旧跑到网吧去,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
⑹人们都说,这孩子废了。母亲不高兴,说,我闺女啊,我心里有数。母亲决定每天接送她。于是,每天上下学,那条尘土飞扬的乡村路上,总有母亲弓着身子骑车前行的身影,而车子后边坐着的,则是跷着腿摇头晃脑玩世不恭的她。
⑺她依旧天马行空地来去。老师们都不愿搭理他,同学们也瞧不起他。她继续破罐子破摔着。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很郑重地给班主任写了一张假条。大意是母亲病了,她要去照顾。对于这个破天荒的举动,班主任有些意外。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她写过一张假条。
⑻过了些天,她让同学又捎来了话,说需要延长假期。班主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一打听,她妈妈是真的病了,而且在市里的一家医院住院。
⑼两个月后,她回来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说她的母亲去世了,这一段时间,她一直陪在母亲身边。之后,她没有旷过一节课。毕业那一年,她上了一所艺术学校。之后,由于她不俗的才艺,以及在艺校的出色表现,她被上海的一家服装设计中心看中。几年之后,她成了那家服装设计中心的设计总管。
⑽这一切变化都像梦一样。后来,有人问到她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她说,这一切改变, 是从母亲要她认认真真写一张假条开始的:当我得知最疼爱我的母亲得了绝症之后,我哭得泪水涟涟,母亲说,闺女啊,这些年,好多人说你不好好上学,娘不信。他们说,你闺女外号叫蒲公英,出入学校,从来都没用过假条。娘在最后,求你一次,你给娘争口气,认认真真地写张假条……
⑾我脱轨的人生在那一刻,突然刹住了车。看着母亲哀求的眼神,想着那么多年她为我的付出,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我发誓,一定要为我的娘争口气。就因为这样一张假条,我才能一直走到现在。
⑿人们都为这个孩子后来的变化啧啧称奇。人们说,白家在路边捡到的那个孩子,能有后来这样的造化,全是因为她的养母,用全部的爱创造出的奇迹。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整体感知全文,在下述横线上填补合适内容,帮助概括文意。(10个字以内)
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人故事。
前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描写“她”的“疯”(第1段)和“废”(第6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同学们哈哈地笑,说,蒲公英又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怕她再跳墙出去上网,家里还特地为她购置一台电脑,但她依旧跑到网吧去,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文章结尾处的划线语句为何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