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㉑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㉒“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㉓“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㉔“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㉕“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㉖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㉗秋明真是好样的!
㉘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㉙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① →前些年,②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第④﹣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家书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进行取舍。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 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 婚联,这在深藏 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自 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 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 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 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 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 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 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 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 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 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 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 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 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 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 苟,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 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 解读,因为血脉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 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 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 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 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 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 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 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 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 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 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 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 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 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 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 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 东西。
(文/舒怀玉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中“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的“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高度”指什么?
(4)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 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 的语言特色。
(6)文章题目是“家书”,这些家书“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结 结尾还说“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
(3)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5)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6)文章结尾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7)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旧土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文/宁新路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5)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6)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7)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那年花开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⑥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⑦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⑧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⑨"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⑩"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⑪"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⑫"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⑬"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⑭听了徐老师 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⑮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 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3)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 |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
B. |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5)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
丢钥匙 |
还钥匙 |
小王要"我"家换锁 |
两家换了锁 |
"我"的心情 |
|
|
|
|
(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老婆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②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感的荷花
陈振林
①那一年,我刚担任一个新班级的语文教学,第一节课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教过好几遍。我想,这堂课我正好可以和学生好好交流一下。
②我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串读全文,感知结构美;精读美段,欣赏画面美;品读妙处,体验情感美。这种教学方法,是我的强项,我相信学生也会喜欢。在"精读美段,欣赏画面美"阶段,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发言,说出自己找到的"美"。
③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言:"我喜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几句。这里写荷花,袅娜是她的形,羞涩是她的神。明珠,写出了她的光感;星星,写出了她的动感;美人,写出了她的美感。"
④我惊叹这位学生心思细腻,语言表达流畅,正想表扬这个女生时,另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还写出了她的性感。"
⑤听到"性感"这个词,同学们都笑了。在学生眼里,也许这个词是属于"少儿不宜"的。这个词很"刺耳",我也感到很棘手。
⑥声音很大,是从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传来的。我循声看去,是个男生,高高大大的,头发似乎没有梳。我准备走过去,有个女生小声地说:"老师,别理他,他成绩很差,经常在课堂上捣蛋。"我稍有犹豫,还是走到了男生的课桌旁,对他说:"请站起来回答。"男生就站了起来,"能具体分析你刚才的观点吗?"
⑦男生理了理凌乱的头发,说:"'亭亭的舞女的裙',不性感吗?'刚出浴的美人',不性感吗?"他的声音低了下来,神色有点紧张。我感觉,这是一个不常发言的学生,有可能他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都比较差,但我想利用这个契机,好好地引导他。"能告诉你的姓名吗?""王天成。""王天成同学,你还可以说得更具体点吗?"听到这句话,他来劲了,声音也大了起来:"'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外形,更写出了荷叶的动感;'刚出浴的美人',让人联想到美玉般的洁净,动静结合……"
⑧他分析得透彻细腻,我不由得赞叹:"文字里不是没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处处有美。王天成同学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自信地笑了,轻松地坐下来。
⑨之后的语文课,王天成成了一个积极发言的学生,而且发言往往另辟蹊径,很有见地,十分精彩。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成绩相当优秀,其他科的成绩也有了进步。
⑩也许是那节课上一个小小的鼓励,改变了王天成。后来,王天成的高考成绩超过重点学校录取线。他特意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陈老师,感谢您!我很高兴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我会记得当年我说的'性感的荷花',更会永远记得您的语文课,是'性感的语文课'。"
(摘编自《读者•校园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性感的荷花"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行文的线索,蕴涵着陈老师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
B. |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分别写了不同姿态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和绽放的荷花。 |
C. |
王天成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发表见解,由同学眼中的"捣蛋鬼"变成一个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的优秀学生。 |
D. |
语言平易通俗,俗中有雅,使读者既感受到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也感受到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
(2)根据选文内容,将下表①~⑤空格的记叙文六要素填充完整。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
|
|
起因 |
经过 |
结果 |
|||
① |
② |
"我"、一个女生、王天成 |
③ |
④ |
⑤ |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
(3)曾经的王天成"成绩和平时的表现都比较差,经常在课堂上捣蛋",面对类似的学生,假如你是老师该怎么办?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