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章题目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被骗

【俄】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①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儿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付钱,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②“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③“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④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我去切尔塔诺沃,那可挺远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⑤“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的一笑,“乘客去哪,我们就去哪,走吧。”我忐忑不安的钻进了车里。

⑥“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⑦“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⑧我的腿渐渐暖和了过来。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孩子也才上学!”

⑨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⑩“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你呢?”

⑪“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⑫“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才想着各种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

⑬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讲到兴头上,他还说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⑭“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里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谁有时间呢?在那儿读的?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呆了肯定不只十年。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

⑮“到了!”我正想得入神,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我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计价器。确实是到我家门口了,而计价器上的车费比往次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我想到这儿,小心翼翼地把钱递了过去,想尽快从车里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⑯“别开车门,”司机温柔的说,“我还没……”

⑰“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⑱“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多余的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

⑲“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真的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⑳我正发呆时,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地问:“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㉑“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㉒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选自2015年8月14日《大河文摘报》,有删改)

(1)选文以“被骗”为题有何作用?

(2)结合选文分析出租车司机的形象。

(3)第⑭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说说选文最后一句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选文后的感想。

来源: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何处是

李占彦

“日暮乡关何处是?”人们对故乡的追问,其实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本能思索。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人为什么有悲欢离合?一千多年前黄鹤楼头的追问,那是崔颢对生命的一次思考。

    母亲生我在一个黄河峡谷的小山村。守着一条黄河长大,看着大木船和羊皮筏子从上游飘来,然后向下游飘去,便想到山村之外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就心生了向往。

    如果我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我没有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我就不会离开故园,每天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我最终没能挡得住远方的诱惑,离开故园到别处谋生。虽然有留恋,但义无反顾。这一走就是三十年,我也步入五十的门槛。

    我喜欢城市里宽阔整洁的街道,喜欢生活超市的便利,尤其喜欢去博物馆、文化城去看玉石啊、陶瓷啊等有灵性的物件,每次看到它们,都有一种新奇感。我更喜欢图书馆,一有空闲,就去看书,享受天堂般的感觉。离开故乡,走在异乡的路上,遇见一些人和事,于是便有了交集,便有了故事。每一次的遇见,都丰盈着生命。

    城市是各行各业的中心,有着太多的便利,让人享受繁华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城市的快节奏和攀比,也增添了人的焦虑感。因为血管里流淌着乡村的血液,所以常常梦回故乡,走在曾经熟稔的故乡风景里,听鸟鸣,看蝶舞。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不安分的人在经历了许多碰壁的事情后,便想到了故乡的温情。故乡就是命里的牵挂啊。

    起初,父母还在,拼搏累了,总喜欢找个空闲的时间回家看看,安抚受伤的心。到家,母亲会做好吃的给我,简直荣归凯旋。但是小住几天,还是要走,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妈,我走了!”妈两会说:“路上小心!”父母离开了,便很少回去。但在梦中,故乡的风景会依然走进来,让我安放灵魂。

    三十年的光阴,在多个城市工作过,日久生情,便把该地也当成家乡。想到家,想的也不单是出生地的那些风景,说来也奇怪,每每思乡,便不知道该思哪个乡了。故多究竟是什么?是出生地,还是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

    2016年秋天在青钢峡,朋友在当地最好的餐馆请我吃特色案。我吃了,但并不怎么欢喜,间是吃到了熟悉的手擀面、韭菜包子、八宝粥,才笑逐颜开。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思念的,与其说是故乡的饮食,不如说是我吃惯了的,植根于生命基因里的那些味道。许多人思念的故乡也许不是故乡本身,而是自己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对大城市的依赖和抵触,对故乡的想念和牵挂,如果真的抽丝剥茧地解剖,你会发现:那可能只是一个仪式化的姿态,以自己某个凝固的、被美化过的回忆,来对抗一下矛盾的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与其说是思乡,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故乡休息一下,暂时不考虑现实。

    凡是在外漂泊的人,总会有一种恋乡情结。总是在醉了的时候,或者在梦中,说:“我要回家!”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早已回不去了。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已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人之初的那个赤子。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离开故乡,我们在挂念中越走越远。

(有删改)

(1)作者心中的“故乡”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从崔颢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

(4)本文展现了作者面对故乡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莽昆仑

墨村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 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决定退伍→①        →②        

(2)赏析句子。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        

②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其作用是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悠悠艾叶香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一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田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联系全文,谈谈标题“悠悠艾叶香”的作用。

(2)请从描写的角度,结合文意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②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奶奶的形象。

(4)“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旧物聚真情,请仿照示例,续写两句小诗。

那一枚玉佩

承载着温暖的情思

  

  

来源: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字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邻桃源境内沅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粼粼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很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于是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处,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 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钓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潭底。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

       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

       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11期(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两个“惊住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写的都是老白要给老墨钱的情节,这两次老墨的心理有何不同?

(3)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4)小说人物“老墨”和“老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请结合人物特点或文中的描写,写下你的发现。

来源: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来源:2018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 虎 斗

梁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正宗的本帮特色,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特色。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一个爽哩!

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就说小笼包吧。王兴龙做得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氽来钟"就是用半个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宛如水中氽钟。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那"神树开花"是用香蕉皮做的,其形状有如金菊绽放,具体做法没人知道,但味道极好,还养颜,深受女士欢迎。金鸡饼是广帮传统菜,并非为谁量身定制,只是刚好契合了七宝文化。其主要原料就是用土豆泥做皮,用鸡丁肉丁香菇丁竹笋丁做馅,包好后压扁,放入油锅炸成金黄即可。

这些新品极大冲击了食客的眼球和味蕾。一时,王家酒店的生意兴隆,丁家饭店门前冷落。丁晓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寻斤头(找岔、挑衅),开始"戳煞爷娘"地骂街。

王兴龙是好脾气,他的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他对谁都客客气气。对于骂街他更不可能接招。那差不多就是一种鄙视了,如果再骂,只能自取其辱。

丁晓虎感觉无趣,便想着对应之策。他也学做了"氽来钟"和"金鸡饼";他把臭豆腐炸得皮脆肉嫩;还在小笼包的肉馅中加了虾仁;把牛腩和牛筋做得极有嚼头。食客就说:丁师傅,你做得菜大有长进啊。丁晓虎嗓门极大地说:那是,我做得是正宗本帮菜!

转眼就到了1937年的10月,初秋的晌午,食客们坐在酒店的雕花窗棂前,已能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景了。但那一刻,天空突然响起了日机掠过的声音,然后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前后响了四次。之后就传来了哭喊声。彼时,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

食客们一声长叹:戳煞娘的小日本,往后再也不得安宁喽!

那以后,不管是丁家饭店,还是王家酒店,生意都一落千丈。

之后的一天,有个叫小田一郎的日本军官走进了王家酒店,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把王兴龙叫到跟前,问:你会不会做"龙虎斗"?

王兴龙愣了愣,然后摇头,心想:"龙虎斗"虽是广帮菜,但当地人很少吃野生动物,蛇猫之类更是不碰,偶有吃蛇的,最多来道"龙凤煨",或叫"龙凤呈祥"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但嘴上只是说:原料恐怕不好找,尤其是狸猫。

小田一郎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我不管,做不了这道菜,就烧了这店。

王兴龙谦卑地陪着笑说:太君,要不做道"龙凤呈祥"?吉利,味道大大的好。

小田一郎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不要"龙凤呈祥",现在是战争,就要"龙虎斗"。中国不是号称"龙的传人"嘛,那大日本的就是虎,我就要"龙虎斗",虎的,一定能战胜龙!

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他迟疑了一下说:狸猫确实没,最多弄只家猫。

小田一郎瞪他一眼,用手摸了摸脸说:家猫?,即便是家猫,也能打败蛇!

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做"龙虎斗"很吃功夫,蛇和猫都必须经过去腥、剔骨的流程,尤其是猫,要用甘蔗来去腥,还要去掉脊髓以去酸。骨头熬汤做羹,蛇肉猫肉细细切丝,和菌菇一起烹炒,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再加蛇性微凉而猫性微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真正的大补佳肴。

小田一郎吃得不住点头,哟嘻,大大的美味!然后就拍案唱歌。微醉的表情,满是怀旧,然后就说起他早年随父做生意,到过台湾、福建、广州,所以知道"龙虎斗",但一直无缘品尝,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说:这个,大大的爽口,能醒酒。

小田一郎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再次喊了一声:哟嘻!

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于是,王家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对面的丁晓虎因此恨得牙痒痒。每天发戆劲,"戳煞爷娘"的骂街。

有一天,突然传来小田一郎的死讯。据说死得蹊跷,什么原因也找不到。

当晚,王兴龙突然敲开了丁晓虎的家门,说:我要走了,这是我记录的一本菜谱,有空看看。记住: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丁晓虎拿着菜谱,呆了半晌,等他回过神来想对王兴龙说声谢谢时。王兴龙早没了踪影。

(原载2016年《四季》夏季刊,有删改)

(1)文中的主人公王兴龙具有哪些品格?

(2)本文从正面和侧面对王家酒店的菜肴进行了描写,请对此加以分析。

(3)对小田一郎之死,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多次铺垫,请具体分析。

(4)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

(5)结尾两段写了王兴龙赠菜谱,离开七宝镇,有人认为删去这个结尾会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来源: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间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別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意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第四自然段“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作者“忐忑”的是什么?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4)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来源: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_______

①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年说牛,有一种亲近感。

②牛是我的乡愁记忆。展起,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坳、晚霞红满天,牛儿会一声不吭、一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神定气静,几分闲情逸致。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

③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晨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把牛关在薄屋边,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牛呼噜的声音,心里踏实而满足。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④牛是家乡的风景。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翠绿墨绿嫩绿鹅黄绿,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⑤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张望着插秧的风景。偶尔扬起黑粗脖子"哞"地一声,一定是声震深谷、气贯长虹。或者干脆卧倒静静地等,看你磨蹭到几点,天生一副好脾气。

⑥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架上木头套,一趟又一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息,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切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

⑦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遍布广表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⑧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 我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作者:刘汉俊有改动)

(1)请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

(2)第②段加点词"拂"极具表现力,请品析。

(3)请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我"会"自省"些什么?

来源:202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伦木沙

宗利华

盖孜峡谷变得更加幽深,两边儿似乎随时会有岩石滚下来。前方的路有时看似突然消失,逼近后却又像硬生生在悬崖边凿出了一条道来。稍远处,可见冰山,冰雪从那里消融后,形成小溪,一路千条万条汇聚下来,流到我们身边儿,已是激流奔涌的一条大河。

我的手紧抓车把手,开车的老李却气定神闲。此人肤黑,额宽,头发有点儿卷,猛一瞅,像个蒙古人。他甚至还哼起歌儿。歌词我一句都不懂。

目的地是塔县。那里具有无穷而又神秘的魅力。此前,我对其印象仅仅是那部老电影,冰山、戈壁滩、寒风呼啸以及那忧伤的歌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个小巴郎子,他真是勺子!"老李笑着说。

一个内地记者,一个边疆老警察俩中年男人偶遇却很快喜欢对方,似乎是件怪事儿。不仅因为他跟采访对象熟,还因为我一眼就看出,此人身上写满故事。

"巴郎子"指男孩儿,"勺子"则是傻瓜。

"当年,部队转业,他完全可以留乌鲁木齐,可他非要回去。"

"还说别人,你不也跑那里去啦?"

"我是内地人嘛。 你想,哨所、边境线、雪莲花、慕士塔格峰、雄鹰,哎哟,这些词儿、画面,活蹦乱跳,叫人热血奔流!这不就是一个男人想要的吗?一个男人,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东西就摆在眼前,你不去看看,不去经历下,将来不后悔死啦?可他不一样,他是地道的塔吉克呀。"

"他为啥坚持回来?"

"这人从来不说原因,几乎都不说话。你知道吗?他刚到塔县,立马被安排到马尔洋派出所,当所长。"

"一转业就是所长,多好!"

"好个勺子!你知道他前任是谁?就是我。我开车送他去报到。半路上我一瞅,这孩子挺激动,忍不住想泼冷水。我说:'布伦木沙你先别高兴,那地方,只有你一个人。好处就是,所有职务都没人跟你抢,所长、教导员、副所长、户籍员、治安员,你想当啥当啥,随便挑。'"

"有这样的派出所?"

"当然有!那地方就一平房,没水没电。晚上点蜡烛,要喝雪水。白天好说,一到晚上,方圆多少里地,一点儿灯光都没有,除了狼叫就是风声。一个人呀,那种寂静、孤独,简直要人命啊!可你猜怎么着?他一听,兴奋得两眼冒光,说:"我就喜欢那样。'我瞅他一眼,心说,你就是个勺子!"

我心里忍不住酸痛片刻。

"咱们到不了那里,暴风雪快要来临,万一挡在达坂那边儿,你就在那里过年吧。自从勺子去那里,两年多,我俩没见过面儿。"

一个人的派出所,那是啥样子啊?我依然沉浸于此。

"他后来生活的场景,比在那派出所还惨。高原帐篷哥嘛!"

布伦木沙独自一人,背个帐篷,攀行在高原上冰山深处,寻找散落的牧民。塔吉克牧民随时转场,居无定所。有的一家三代,都没有身份信息。布伦木沙要把信息记在本子上,带回县城,输入电脑。此非一日之功。可能在山里转半个月,一个人都碰不到。他随时随地安营扎寨,在山里一转,就是好几个月。帐篷外面,竖一杆红旗。方圆数公里,只要看见红旗,就能找到流动派出所。

"有一回感冒,发烧,要不是牧民发现,这勺子就把命扔那里了!整整一个月,用草药把他救过来的!常年一个人,现在他都不会说人话啦!"

"布伦木沙是啥意思?"我突然想起这问题。

"那是一条河的名字。塔吉克人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空气组成,水排在首位,塔吉克小孩子就以与水有关的东西来取名字。还有种说法很简单:木头筏子,河上渡人用的木头筏子。有些山里小孩儿上学,要过单边绳索桥,不是走上边,是用绳子捆腰上,悬挂着,划过河去。布伦木沙就经常护送小孩儿过河。"

有意思!布伦木沙,木头筏子。

前方峡谷出口,叫作布伦口。路标显示,海拔三千三百米。车子因为缺氧,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好不容易爬出峡谷,视线突然开阔无比,面前骤然出现一片幽蓝的水面。稍远处,则是灰白相间的一带沙山。

我和老李站在沙湖旁,望着远处的公格尔雪山。老李又唱起一首歌儿,然后扭头解释:"这是塔吉克民歌。意思就是:只有翱翔蓝天的雄鹰知道,帕米尔高原的宽广。只有古老的鹰笛知道,年轻猎手的忧伤。"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地势险峻偏远,突出主人公工作环境的艰苦。

B.小说中布伦木沙通篇都未直接出场,但在老李给"我"的讲述中,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C.小说塑造身上写满故事的警察老李这一人物形象,其意在反衬主人公布伦木沙的高大。

D.小说结尾用老李的歌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边疆基层工作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理解的心声。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个小巴邮子,他真是勺子!"老李笑着说。("勺子"在文中多次出现,用意何在?)

②你想,哨所、边境线、雪莲花、慕士塔格峰、雄鹰,哎哟,这些词儿、画面,活蹦乱跳,叫人热血奔流!(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以"布伦木沙"为题?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来源:2021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我那个蹲着的女孩是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我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长的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就成为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⑪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⑫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⑬"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⑭我看到同学跑向了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⑮过了一阵,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⑯"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⑰"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⑱"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⑲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⑳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她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㉑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

(1)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第一层①~⑤

第二层⑥~⑨

内容概括

            

            

表现手法

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             

(2)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⑬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理解。

(3)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

来源:2021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   →空闲捏制小泥人→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来源: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

①秋分刚过,张大春的嘴就笑得合不拢来。今年风调雨顺,他种的两亩无花果丰收了。一枚枚黄绿色的果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压弯了树枝,随着微风的吹拂飘来淡淡的果香。按照今年的行市,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张大春盘算着:女儿要的裙子,老婆的风衣该买了。

②今天早上,张大春两口子就早早地摘好无花果,他们要挑到镇上去卖。虽然是秋天了,太阳依旧很大。他们家离公路只有几分钟的路,挑着无花果刚到公路边时,身上就冒汗了。张大春把担子放下,一边歇气,一边等车。“吱”的一声,一辆小车在他们面前紧急停了下来,吓得张大春两口子脸青面黑。过了好一会儿,两口子才回过神来,无花果已经被小车撞得四处都是,有的散落在水田里,还有的在小车的轮子下,已经轧烂了。

③“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从小车司机位置上下来一位男子,不停地向张大春道歉,“我们是第一次来,不熟悉路况,把你的无花果撞坏了。”“一句对不起的话就想走,没有那么容易,你要赔我的无花果!”张大春拦着小车,不让他走。

④我们赔你无花果,你估算下散落在田里的和小车轧烂的果子有多少斤,我们赔。”这时候,从小车里出来一位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子,说话的声音甜甜的,像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她手里拿着一百元。司机说:“蒋老师,你在车上坐着就行了,这点小事我能够处理好。”“一百元,你打发叫花子呀!”张大春瞪着眼睛,对两人说。“那你要多少钱,两百元把你的无花果全买了,应该够了。”蒋老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她准备给张大春两百元,从红色的小皮夹子里又拿出一百元。“一千元!”张大春脱口而出。

⑤就在上个月,张大春家的两只小猪在公路上被一辆小车轧死了,那小车发疯似的开走了,至今没有找到肇事者,赔偿也无从说起。他盘算着,要把自己的损失从这两个人的身上找回来。

⑥“给你五百元行不行?”蒋老师从小车司机手里接过三百元,与自己手里的钱合在一起,递给张大春说:“我们今天只有这么多现金了,下次来的时候再给你五百元。”“不行!”张大春站在车头,拦着小车不让走。

⑦时间要到了,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司机看了看手表,低声征求蒋老师的意见。“那这样,我们到前面学校去办点事就回来,再给你一千元可以不?”蒋老师态度还是很温和。“你们要走可以,小车必须留下!”张大春怕他们借口到学校办事,开着小车跑了。司机和蒋老师从小车里提出两个箱子,司机拔下钥匙,准备锁车。“用不着锁了,”蒋老师笑着说,“有大哥帮我们照看呢。”

⑧那两人向前面不远的学校走去。张大春感到好奇,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女人照看着小车,自己悄悄地跟在那两人的后面,他要去看个究竟。那两人来到学校,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陪着他们进了一间教室。那间教室是女儿读书的教室,张大春去开过家长会,熟悉那间教室。

⑨他们去女儿的教室做什么?张大春更加好奇,他悄悄地躲在教室窗口外面,看见校长和几位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蒋老师正给学生们上课,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叮当当”,下课铃声响了,蒋老师没有宣布下课,而是打开带来的两只箱子,拿出很多学习用具和衣服、鞋子等物品蒋老师把一件米色连衣裙给一位女学生穿上,还前后左右地看是否合身,张大春看清楚了,那女学生是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笑得合不拢嘴。

看到这一切,张大春小跑到了停小车的地方,对自己的女人说:“走!不要他们赔钱了!这时候女人已经把散落在路上的无花果捡到了口袋里。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可是昨天晚上,答应女儿今天卖了无花果,给女儿买连衣裙呀!”“还要他们赔什么钱呀!”张大春把自已看到的情景对女人说了。他还选了上等的无花果,装在一只口袋里,放在小车里。两人悄悄地离开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标题“老师”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⑦~⑨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蒋老师的形象。

(4)结合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将张大春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

(5)选出下列关于张大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张大春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B.卖果途中,张大春索赔、送果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C.选文第①段中,张大春的盘算表明他是个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的男人。

D.选文用大量笔墨塑造张大春的形象,是为了反衬蒋老师,正衬司机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  

愉悦

猜疑

C  

(3)语言品味。

①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第②段或第⑩段的划线句,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来源:2018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章题目现代文阅读